大明:给元璋看结局一根绳
第一章:大明洪武年的普通一天(旧版)

白胡子吨吨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大明:给元璋看结局一根绳:第一章:大明洪武年的普通一天图文

洪武十五年,农历七月,应天。

寅初(凌晨三点),

百官便陆陆续续到了候在午门外,静悄悄的,只有细微的低语声。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洪武帝废相位。

百官多有牵连,一时朝野肃杀,帝威渐甚。

今年四月,设锦衣卫,监察百官,众臣惶恐。

六月,皇太孙雄英随太子标外巡,染了豆疾又没及时发现,

与士兵骑训时落马诊治方才发现,很快便薨了。

知道朱元璋心情不好,百官越发小心翼翼起来,

早朝不敢昧爽(黎明)时才到,都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

快到辰时(7点),内花园内专门开辟的菜地上已经忙碌了半个时辰的朱元璋放下锄头,

喘了口气,拿着一个甜瓜随便在衣服上擦了擦就啃了起来。

过了一会,看了看日光愈浓的天色,朱元璋朝着不远处挥了挥手。

很快他在太监宫女们的伺候下换好了朝服便坐着御撵直奔奉天门去了。

三通鼓响,二门开,官军旗校先入摆列,文武百官分左右掖门进,三声鞭响,

文东武西,在奉天门丹墀御道两侧相向立候。

奉天门上廊内正中是御座金台,

丹陛左右钟鼓司设乐,

殿陛门楯间列穿着明铁甲胄的大汉将军,

御道左右及文武官班后各有校尉相向握刀布列。

等到朱元璋靠近,乐声响起,御撵放下,他龙行虎步的迈步走向金台,

那张方圆有度的端正脸庞不怒自威,眼神扫过百官,百官都是低眉顺眼。

安座后,再次鸣鞭,鸿胪寺唱入班,左右两班齐进御道,再排班。

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头礼。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一番奏对,半个时辰匆匆而过,临下朝时,有都御史上奏。

“启禀陛下,近来京中流传一本名叫《水浒传》的小说,颇为火爆,据说已经传到了外省,多地供不应求,百姓读之夜不能寐,这是一本写反贼的小说,怂恿人做绿林好汉,打家劫舍,长此以往,恐怕影响颇为恶劣!”

金台上,朱元璋微微一愣,水浒传之前锦衣卫倒是和他汇报过。

不过近来他事多繁忙,皇孙薨了,

老妻之前为了照顾孙子现今身体也欠佳,一直在调养,他心绪烦扰,也就没多少在意。

“百姓乐意创作,那是好事,应当鼓励,一本小说而已,能影响什么,印刷术水平上来了,民间小说自然就多了嘛,百花齐放,方彰显我大明胸襟气度!仓廪实方知娱乐嘛!这是大明富足的象征。”

朱元璋摆摆手,打算散朝后看看这本水浒传到底有多吸引人,能够被称为火爆的程度。

……

应天内城外一处傍水别业,延伸进河流半边的亭台内,

叶凡精赤上身,只穿一件四角短土麻布裈,浑身猎豹一般的肌肉线条起伏偾起,手中的石锁不断翻腾、落下,被他稳稳的接住,

阳光打在他线条分明的脸上,唇四边留着一层方正的青皮胡渣,漆黑的眸子中透着一抹不符合其年龄的淡然。

明明只有二十出头,却给人三四十岁的成稳气质,颇有几分英威,剑眉星目,仪表堂堂。

“呼……”

叶凡缓缓吐气,结束了今天的晨练任务。

他原本是蓝星的一位普通青年,家中三代练武,从小就熬炼身体,飞刀、弓箭、刀法、锏法、锤法、九节鞭、拳法都有所涉猎。

两年前,叶凡整个人穿到了洪武年的大明。

在一处山野路上,叶凡解决了几个劫道的,意外收获了一些银子,最后花钱解决了黄册的事情。

明初元璋对流民尚宽松,吸纳人口,叶凡交钱办黄册上户就更轻松了。

有了身份保障之后,叶凡就开始琢磨怎么赚钱,打听到市面上还没水浒传之后,就开始文抄公大业——水浒传。

他从小就练书法,对水浒传也是熟稔,记录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本来叶凡还担心他现代人体内的病原体对古代人产生大面积破坏,不过可能穿过来被未知力量“消过毒”了,和他接触的人都没什么事。

……

“今天又到交稿子的时候了。”

打了盆水,用湿布擦了擦身子,叶凡将亭台外围的遮阳棚用两根长木杆子撑起,顿时微风扑面,令人精神一畅,不远处就能看到他买下的几处良田。

夏蝉声阵阵。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在古代慢节奏的生活,也是不错的。”

叶凡自语。

两年来,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不内卷,很舒服。

穿上青布直身,头戴黑色网巾,发髻中插上一根檀木灵芝祥云纹发簪,脚踩一双八搭麻鞋,双腿绑上腿绷。

叶凡将事先准备好的书稿放进箱笼背在背上便出门奔应天内城去了,

箱笼顶上一块刷了桐油的布不仅能挡雨还能遮阳。

这箱笼是叶凡自己打造,他跟几个老农学来的,另外还学会了用竹子造竹床、竹椅,

当然都是简单款,做工也是粗糙淳朴,胜在自得其乐。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

一路哼诗,叶凡脚力很快,远方的神烈山(紫金山)在眼中不断高大起来。

“吱呀吱呀——”

路上遇到了一个卖货郎,推着木车,背上还背着竹货架,车上,架子上面挂满了各种小商品,

有草编的团扇,有木头拨浪鼓,有竹篾灯笼,有针线,有草鞋,有提线木偶,有绳结,有胭脂水粉,有葫芦酒壶,有竹笛和竹萧,有木鸟笼,还有荷叶包着的蒸饭团和发糕等等。

“货郎留步!”

叶凡笑着叫道。

“买些饭团发糕作早饭吃。”

“行嘞,客人要几个。”

货郎停下脚步,憨憨的笑了笑。

“两个饭团,一块发糕。”

……

进了内城,叶凡很快找到了一处叫勤友书堂的地方。

他的水浒传出版就是和这里合作的。

曾经在蓝星的时候,叶凡在博物馆看到过一本明代勤友书堂刊刻的图文识字读本《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光是这本刊刻本就有六百五十一年的历史……

“这是第九十九回:花和尚解脱缘缠井混江龙水灌太原城到第一百二十回: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帝梦游梁山泊,至此,全书完。”

叶凡和勤友书堂的掌柜交谈说着,最开始他来交易的时候给的就是一般的价格,接待他的也不是掌柜,不过水浒传很快就很畅销,就不断提价,掌柜也非常重视和他的合作,

到如今,一本分册的水浒传精装本能卖二两银子,当然大多数人买的是便宜价的缩印本,二两银子一本大多数人根本负担不起。

“在应天我们书堂还能一定程度上打击盗版,出了应天,打击的效果基本上就微乎其微啦,没有多少赚头,

还望叶先生谅解,印刷人工成本都在涨,最后这一册,我们出价两千两购买,商税三十税而取一,算一千九百三十四两。”

“可。”

叶凡点点头,他现在不缺钱,手上的钱完全够用。

要知道如今正七品的县官一年不算优待仅计算俸禄也就45两白银,他这一册书就卖了近两千两白银,相当于正七品官员四十多年的纯工资,

一头草驴子才卖一两二钱,两千两,购买力非常可观。

交易完毕,喝了一杯茶,说了些扯淡闲话,叶凡就带着一沓宝钞离开了。

如今是洪武十五年,宝钞价值还算硬,不会骤然暴跌。

叶凡自然没有存太多宝钞的打算,他打算购置一些产业,将这些宝钞变现。

离了书堂,叶凡又在路边买了一些晚熟的桃子,都是今早刚刚新鲜摘下来的,鲜甜,用草编的网兜装着,他一边吃着一边出内城,去往秦淮河方向的金陵十八坊。

金陵十八坊,是匠户聚集地,十八个作坊。

颜料坊、踹布坊、豆腐坊、弓匠坊、箭匠坊、白酒坊、织锦坊、细柳坊、锦绣坊、木匠坊、铜作坊、铁作坊、银作坊、鞍辔坊、皮作坊、毡作坊、机匠坊、钦化坊。

乱哄哄的民房扎堆在一起,出入的大多都是身穿粗布白衣的匠户老百姓。

叶凡来大明两年也是交了一些朋友的。

“颜小六在家吗?”

叶凡扣了扣半掩着的破木门,不等人答应就熟稔的迈步跨了进去,木屑味扑鼻,映入眼帘的是堆满的木材和一地的刨花。

“叶哥?!”

说话的是颜小六的弟弟颜小七,一个黑瘦汉子,穿着一身粗布白衣短打,敞着胸口,一脑门的汗,他正在一边空地上架着一口锅不停的搅拌着。

“在煮鱼胶啊,你哥呢?我来看看我定的家具完成的怎么样了,给你们带点桃子,鲜甜的很。”

叶凡笑着说话,明式家具不用钉子,都是榫卯构造,榫卯牢固,榫卯连接处加上鱼胶熬制的胶水就更加牢固了,他常来,有时候也会看一会颜家兄弟打造家具,略懂一些。

“叶哥客气了,叶哥坐,我给你倒杯水……我哥他有事出去了不在……”

颜小七言语有些迟滞,叶凡察觉他的情绪有些异常,也没开口问,自顾找了一张半成品官帽椅坐下。

匠户轮班,也可以接一些私活补贴家用,洪武帝对百姓良善,这些事倒是管理都较宽松。

叶凡正坐着,颜小七端着碗茶水出来放下,忽然直接跪在了叶凡面前,磕头如捣,声泪俱下。

“叶哥,救救我我哥哥吧……我知道你是有本事的……求求叶哥了!”

“老弟起来说话,什么事,我听听。”

叶凡眼神一凝,摸了把胡渣,手一伸就将颜小七拽了起来。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