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仁宗摆烂签到修仙
第20章 先帝喜欢乱花钱(旧版)

笑西风

玄幻 |  王朝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三十五岁,就已经是身穿紫袍的预备宰相了。

一身华贵紫袍,整个大宋有资格穿的,也不超过百人。

可以说晏殊给刘娥献出的那条,垂帘听政建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也因此而被诟病,逐出中枢。

赵祯思索着,如何用好晏殊,这个刘娥和朝廷为他储备的宰执。

而晏殊,也在沉思着赵祯,昨日的表现。

王钦若这位首相,昨天散朝之后,特意叮嘱晏殊。

今日务必,好好给官家授课,不能让官家走上好战持武的道路。

谨防大宋出现一个隋炀帝!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希望再出现一个汉武帝。

皇帝就应该垂拱而治,天下交给士大夫们。

看着龙骧虎步而来的赵祯,与以往坐着龙撵,彬彬有礼截然不同的气质。

晏殊暗自叹了口气。

“王相啊,恐怕当今官家,不会如你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仁善可欺之君啊!”

作为一个以圆滑而著称的神童,晏殊谦逊的姿态放的很低。

赵祯刚刚进入崇政殿,他便恭敬的侯在一旁行礼,丝毫没有轻视赵祯的意思。

“晏殊,拜见官家!”

而赵祯也是第一次,在一个名士大臣的身上,感受到天子威仪。

晏殊,不错!

“晏先生快请起,这里不是朝堂,没有赵官家,只有先生与弟子。”

赵祯连忙扶起了晏殊,并且将他扶到老师的座位,然后再自己回到座位。

对这位未来名相,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人才嘛,只要能为所用,姿态低一点又不花钱。

说不定还能落下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头。

大宋的士大夫,还真的就吃这一套!

晏殊也十分感动,以前的管家虽然尊重他,但是更多都是出于礼仪要求。

今天他从赵祯的语气和随性的举动中,感受到赵祯是真的尊重他,尊重他的才华!

官家的确是长大了啊,都知道笼络人心了。

有些事,彼此都懂,但是能够做到的人不多,自然也就显得珍贵了。

君臣之间的政治秀,有的时候,就是要明知故犯!

“晏先生!今日还是继续讲《易》吗?”

两人相互见礼后,看着桌上什么书都没放,赵祯好奇的问道。

对于学文,他是不抵触的。

不论是修文还是习武,文化底蕴差了,可是影响成就的。

黄裳编纂《道藏》,能够自创《九阴真经》,不是没有道理的。

何况大宋文风鼎盛,要想踏实摆烂,肚子里没有货,还真的是睡不安稳。

“不,官家,今天我们讲《礼记》的第三十一篇,《中庸》”

晏殊饱含深意的看了赵祯一眼,讲起了王钦若为赵祯指定的课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听着晏殊抑扬顿挫的声音,赵祯并没有听到心里。

而是根据晏殊这篇《中庸》,想到日后大宋中庸之道的盛行,想到了朱熹的理学灭人欲,存天理,想到了大宋朝廷的中庸妥协。

这些都让他对这篇文章不太感冒。

“官家对这篇《中庸》似乎有些不一样的看法?”

晏殊其实就是一个很擅长中庸之道的人,他的垂帘听政,不就是平衡各方,中庸之道的妥协嘛。

难怪王钦若要晏殊来给赵祯上这一课。

“虽然不敢说领悟颇深,但是朕对中庸之道,的确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赵祯面容肃整,端坐而论道。

晏殊感觉到一股气势扑面而来,顿时也肃然而坐。

今天是否能够奠定官家的行事之风,就在这场论道了。

“朕听说当年陈恕为三司使,先帝命他盘点出具中外钱谷的大概数量奏报,陈恕答应的挺好,却始终没有拿出报告。

先帝多次催促,都没有结果,陈恕始终不愿意拿出来。

甚至先帝命令执政诘问他,结果陈恕反而说,先帝年纪轻轻,如果知道府库充实程度,会生出奢侈心理,所以不敢上报。

先帝听了他这个借口,反而称赞他。

敢问先生,这个中庸之道,对吗?”

赵祯没有直接解释,而是举了个例子。

站在皇帝的角度,知道国库有多少钱,才能谋划做多少事,不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吗?

可是这在北宋,就是不正常。

理由就是皇帝知道家底后,会乱花钱。

但是这些钱,最后却都作为岁币,给送了出去。

这些士大夫们,把这些钱,从来都没有看成是皇帝的,更不想让皇帝插手太多。

赵祯例子里面的措辞,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晏殊自然是听出来了。

只见他恭敬的行了一礼。

“官家,先帝之时,崇信道教文化和祭祀天地,各地都争相进献祥瑞,为此花费很多钱财,而且先帝还喜欢泰山封禅...”

好吧,这句话也挺狠。

意思就是你自己那个爹什么德行,你自己心里没点逼数吗?

真宗这人的确也是个花钱能手,尤其是封禅泰山那件事。

赵恒做皇帝可以说什么成绩都没有,但是却自己做出了许多祥瑞之兆,甚至还自导自演了一出“天命难违”的戏码,然后进行了泰山封禅的仪式。

正是因为这样,后世的皇帝们认为连赵恒都有资格进行泰山封禅了,那么也就说明这个泰山封禅的意义不大了。

不得不说,赵恒无疑坏了“规矩”,拉低了泰山封禅对于皇帝的标准,降低了泰山封禅的重要性,成了那条腥了一锅汤的“臭鱼”。

而先帝喜欢乱花钱,好大喜功不止这一件,所以三司使索性就不让他知道国家有多少钱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