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纵奇才,朱雄英
第28章 古代的重装坦克,象兵(4000字,求小票票!)(旧版)

狐说爸道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钦此!”

随着朱标最后两字吐出,跪在地上的傅友德已经泪流满面了。

君恩比天似海而深。

这等褒赞之词足以让他名留青史,哪怕是几百年上千年,只要有人翻开大明武将名列,他傅友德的名字定然名列前茅。

一旁记录的文官眼睛的眼睛也红了。

升官发财是他们的理想,名留青史更是他们孜孜不倦的梦想,现如今的文臣还是有些理想抱负的。

不像明末时期的“水太凉”文人。

大明以武开国,淮西武将勋贵们作为朝堂上最大的一股势力,无疑不影响着朝堂风气。

文臣们要是没点血气,早就被那群匹夫吃的渣都不剩了。

升官发财、名流青史这个武夫都做到了。

圣上赞其兼顾韩信周亚夫赵充国等华夏之名将,千百年后何人敢小觑?

“末将谢恩,接旨!”

傅友德叩头后双手高举。

听完圣旨后,朱雄英内心还是是非常惊讶的,他知道这次可能会加大奖赏,可这道旨意的褒赞有些过了。

就差直接喊出傅友德为我大明第一武将了!

听说近来东宫一系有些太膨胀,想来此举是老朱有意敲打一些人吧。

自朱标临朝理政后,东宫一系日益扩张,而今留京的武勋八成都已经到开平王府拜见过了,纵然没有明说,但意思也很清晰了。

现如今朱标能调动的力量相当可观!

可东宫收人又岂是只有好处,必要的政治庇护自然要给的。

这就很容易跟老朱一直以来肃清吏治的策略出现抵触。

敲打东宫一系,并不是怕老朱儿子造反,而是在给太子滤沙子。

毕竟人多了也就善恶参杂了,何况乱世出身的武将,能有几个知法守法。

朱标轻轻合上玉轴,捧着圣旨走到傅友德面前郑重的放在了他高举过头的双手上。

圣旨的轴柄,按官员品级的大小质地也是有着不同的严格区别。

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

其下的没资格接圣旨,文官接吏部封赏,武将接兵部封赏。

这数万将士够太子亲自宣读旨意的没有几人,而且为了凸显傅友德的功绩,朱标此刻也只会念一遍封赏他的圣旨。

至于其他人,自然会有兵部的官员宣读。

这道圣旨以后就会被供奉在傅家,傅家子孙年年岁岁都要祭拜,礼部官员也会定时抽查。

若是对圣旨不敬或是有损那也是欺君之罪。

傅友德捧着圣旨起身,张张嘴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战场上拼命是他的本分,但骤然得了这么大的褒奖却是有些措手不及。

朱标身后的官员们都是八面玲珑的老油条,见此情景纷纷开口贺喜,打破了傅友德无话可说的尴尬场面。

傅友德的副将东平侯韩政上前,从兵部官员手上接到另外的圣旨。

礼部将分人陪他回军传达旨意,然后领他们到合适的地方安营扎寨犒赏三军。

往后三天酒肉不绝,这也是他们应得的。

酬功完了。

作为大明太子的朱标也需要去见一见被押送到京城的段氏一族。

而朱雄英却并没跟去。

“英儿不去?你不是心心念念的想要一睹段家绝学的吗?”

“孩儿不急,只是有些问题想要问问傅表爷”

表爷的称呼不是瞎叫的,老朱早先已经赐婚,将颇为受宠的寿春公主下嫁给傅友德的长子傅忠。

寿春公主是朱标的妹妹,他的姑姑,按照辈分来说傅友德就是他未来的姑姑的翁公。

虽然拐得弯子有点多,却也是实在亲戚。

朱标点头同意了,随后一群人众星捧月走向士兵们看守的马车队伍。

而傅友德却是一愣,站在原地没有跟随。

他陡然听到朱雄英叫他表爷,长满络腮胡子的粗糙脸庞意外的微微发红。

就傅友德看来,太孙殿下应该与他没有任何交集,他常年在外领兵打仗,不是镇守要地,便是领兵征伐。

虽然在京城中有府邸,却鲜少在家。

在他的印象中,太孙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小小年纪便已著书,神童之名天下皆知。

而且很受皇后与皇帝的宠爱。

这些事情市井街巷,老弱妇孺都知道,其它别人不知道的,他也不知道。

虽然太孙年少,可无论是看着皇帝的面,还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亦或者是君臣之礼。

他都有必要做到太孙问什么便答什么。

之前,面对储君又受到那样的褒奖,难免情绪失控,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

现在他紧张的心情也逐渐放松下来,看着对面可爱的小孩。

他竟然率先开口,

“说起来臣在云滇抓了头白象,听说白色的象是非常稀少的,在当地被视为珍宝,用来供养。

本打算带来进献给圣上瞧一瞧的,不过兵部催的急,加上巨象虽然性格温顺但失控之时也颇为凶猛,就没有带来。

小殿下若是想看,臣这就传信着人运送过来。”

朱雄英很是惊喜,他原先就打算询问云滇大象的情况,没想到对方直接说出来了,倒是省的他将话题引到这上面来了。

不过他问大象不是为了当宠物,而是考虑能否建立一只由象兵组成的军队。

人类自诞生之后,就一只伴随着战争。

在人类学会畜牧动物之后,一些动物也被人类带上了战场。

马自然不用说,蒙元就靠着精湛的骑兵,打败了全世界。

而灭掉大元的明朝更是非常重视战马,有专门的朝廷机构对马匹进行管理,被称为马政。

和全民皆兵擅养马匹的少数民族不同,骑兵的发展一直是中原帝国实力发展的制肘。

大明建立以来战事不断,至今都还未光复全部版图,所以朝廷对战马非常重视。

如今的大明,边镇军马大概近四十万匹,京营驻军大概有十八万匹,驿马五万匹,民间畜养未成年马匹二十万余匹。

这就有六十万匹。

若是再把尚未长成的马匹算上,那就超越唐朝顶峰时期的战马数量了。

当然,不只有马这一种动物在战争中大放异彩,众多动物中大象无疑是最特殊的存在。

听说过象兵吗?

这个时代,象兵的存在,比重装甲骑兵更加恐怖,那妥妥的就是古代版的重装坦克。

其实,华夏关于大象投入到战斗,最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纪录。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有记载。

当时有猎象、训象、使象和用象祭祀的活动;

殷墟王陵发掘出三座象坑,其中某象坑还同时殉葬象奴一人;

而另外一座象坑中的大象骸骨上还挂着一具铃铛,这些证据可以充分证明商民已经熟练掌握了野象的驯化技术。

随着驯化动物种类的增加,人类又逐渐发现驯化动物不止可以作为食物来源,在其他方面也能产生奇效。

比如战争。

殷商时代的人就开始用大象作为武器用于战争。

在社会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商代时期,商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步兵,战车和骑兵也是刚刚露出端倪。

不过商军有一个特殊的兵种,成为了商军的王牌部队,那就是象兵。

象兵因为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无法被其他势力所复制,因此数量十分稀少。

不过却凭借着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成为了其他势力军队巨大的威胁。

朱雄英记得前世在考古和地理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确存在有大象。

商代的豫地就存在大量的野象,野象和人类活动的区域产生交集。

商民在经过长期的摸索、总结和实践后,成功地将野象驯化成运输工具,在日常生产中使用;

后来,商民又发现野象具有强大的攻击力和防御力,于是和士兵联合作战,象兵于是应运而生。

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的商朝,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亦已趋于稳固,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正因为商朝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象兵才应运而生,因为象兵的训练和维护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远非一般的部落可以承受得起。

然而商朝不仅存在着一定建制的象兵,还多次将其用于战斗。

尤其是东夷之战,象兵成为了当地原住民挥之不去的噩梦。

可惜的是,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原地区变得干冷,再也无法适应象群的生活,大象从中原地带消失。

象兵也不在中原得见。

“表爷这次收复云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象兵?”

“象兵?”

傅友德有些诧异,不知道朱雄英问这些有什么意图,没多想便回道,

“臣确实碰到过象兵,当地很多土司都圈养大象,伪元梁王手下就有一支象兵部队,有着十数头战象。”

“哦!那他们战力如何,表爷又是如何击败他们的呢?”

“象兵战力确实可怖,那些战象力大无穷,非人力可抗,而且皮糙肉厚,刀枪箭矢难伤。

臣的部卒第一次与之交锋死伤惨重,很多士兵甚至被惊吓到失魂乱语。

不过,赖我大明之福,那些象兵有着致命的弱点,就是胆小。

臣让士兵拿着几只火铳朝着象群放了几枪,那些战象便自乱阵脚,到处乱窜,很多叛军都被自家战象踩死了。”

朱雄英听完后,点点头,还不忘夸奖几句将军睿智。

滇地的大象为亚洲象,性格温顺比较容易驯服,但有一个缺点便是胆小,巨大的响动会使它们失控。

商朝可不是明朝,没有火器。

有着火统这种火器的存在简直就是象兵的天敌,别看现在的火统攻击力不够,但是动静却大得很。

“表爷,你觉得大明要是训练些象兵可不可行?”

傅友德沉吟了,思考片刻后才回话,

“大象的躯体魁伟庞大,却又并不笨拙。

其本身性格温顺,生性聪明,通人性,也很容易驯化。

跋山涉水如履平地,很多陡峭的山路也可视若坦途。

所以大象无论是用来运送物资,还是利用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以作兵家战力,都具有绝佳的优势。

可是缺点也很明显,胆小的性子让它们太容易失控了,估计几枚烟花爆竹便会使其自相惊忧、临阵脱逃。

在战场上要是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未伤人先伤己。”

听到这,朱雄英突然悠悠的说了一句,

“那把大象的眼睛戳瞎,耳朵捅聋,是不是就行了?”

被打断讲话的傅友德眉头一抽,盯着朱雄英。

见对方一脸正经严肃,心里咯噔了一下。

不愧是皇上的亲孙子,心狠手辣是一脉相承啊!

“这……臣就不知道了……”

朱雄英见对方脸上嘴角抽动不知道怎么回答,便重新化作笑脸,

“哈哈,小子玩笑话,表爷切莫当真。”

“臣不敢。”

不管傅友德怎么想,他的小脑袋却在想着培养象兵的可能。

战象的缺点显而易见,但是其战斗力的强悍却是极其可怕的。

他当然知道象群的弱点,其实不仅巨响,连火光和其他凶猛的动物都会让大象陷入失控的地步。

而且,饲养战象要考虑的可不仅仅是训练作战的问题,单就喂养的饲料便是个棘手的事情。

一头大象,每天需要至少吃下六十斤食物,一百头是六千斤,一千头是六万斤。

这还是一天的量,打仗可不只是就打个十天半个月。

那就按两个月六十天来计算,一千头六十天也就是三百六十万斤。

如此巨大的供给根本不是这个时代的后勤可以保障的。

大规模建立象兵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若只是小规模的培养,将其作为出奇制胜的特别兵种的话,却是很有可行性了。

至于,象群胆小的问题倒是好解决。

可以从小把幼象置身于枪炮火光的环境,让其适应了也就解决了。

实在不行还真就可以考虑考虑把它们弄瞎戳聋。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