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竟是我的头号粉丝
第2章,我成了大明偶像?(旧版)

自然选择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辽东。

穿越过来的朱植很苦逼,也很穷,非常穷。

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五个儿子。

他受封辽王,在几个月前就藩,千里迢迢赶到辽东。

说起来,他是大明九大塞王之一。

身份很尊贵,但实际上很倒霉。

大明时候的辽东,那就是实打实的苦寒之地。

说是就藩,实际上跟流放差不了多少。

连个王宫都没有,最后还是自掏腰包花钱修建了一个。

更恐怖的是,自己封地还挨着一个大野心家。

那就是自己的四哥。

大明的燕王朱棣!

这就有点要命了。

以后朱允炆登基了,自己是跟着兄弟打侄子,还是跟着侄子打兄弟?

里外不是人啊。

事实上,历史上的自己也很倒霉。

朱允炆害怕自己和朱棣勾结,登基没多久就开始找茬了。

导致辽王一辈子过的很惨。

既然现在穿越来了,那当然不会再让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

不管是兄弟还是侄子,都别想左右自己。

所以朱植打定主意,发展自己的实力。

说不得将来天下大变,朱棣做得,自己就做不得?

不过现在嘛,便宜老子朱元璋还健在,该低调还是要低调的。

悄悄地发展,作死的不要。

在就藩之前,朱植就想好了发展计划。

修水利,兴农业,开办学校,教授新思想,炼钢铁,研制火器,训练军队。

于是一个天大的问题摆在头上。

缺钱!

朱植打算在京城置办些产业来赚钱,为将来的发展做积累。

但走的太急,很多想法施展不开。

他需要一个操作简单,条件成熟,投资小的产业。

于是兴办报社的念头产生了。

报纸不需要点亮前置科技,完美符合条件。

极短的时间内,他花了很少的钱,在京城买了一家快要倒闭的书店。

书店有一套成熟的活字印刷,雇工也都是熟手。

完全具备办报社的条件。

朱植保留了书店的全部人员,自己则在幕后,教给掌柜怎么运营报社。

雇佣一些落第文人。

赶鸭子上架让他们干记者的活儿。

考虑到明代的交通限制,就只把他们分散到北边的重要府县。

这些落第士子只有一个工作。

那就是采集一切能接触到的民间事迹。

把地方趣闻,人文,地理等等内容,编撰成文章,交给专人送到报社。

报社有专门的编辑审核,选择优秀内容发布。

除此之外,还会请知名的文人著诗,写文,以此拉高逼格。

甚至为了销量,朱植还亲自下场。

因为是十五皇子,就用了个“十五先生”的笔名,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

每七日一刊。

于是,朱植的报社产业取得巨大的成功,简直可以用火爆形容。

不管是商人士子,还是贩夫走卒。

只要识字的,就没有不喜欢的。

这种开阔视野,内容丰富新奇的报纸,对精神生活匮乏的大明百姓,简直是降维打击。

庞大的销量,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自己的发展计划,也慢慢开展起来了。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

但是几个月后,已经远在辽东的朱植听到了一些不太妙的消息。

今月头条在民间口碑极好。

但在朝廷方面却多是贬斥之声。

大明官员,也有小部分接触到了今月头条。

对于报纸其他内容倒没什么。

但关于国事时评的内容,却十分排斥,各种批评,否定的言论层出不穷。

说什么文章内容狗屁不通。

说什么文笔辞藻粗俗不堪。

连带着,把整个今月头条一起进行攻击了。

这倒不是因为文章内容怎么样,而是官员们天然反对民间评议国事。

朝廷做事,什么时候轮到民间评议了?

甚至听说有官员打算上奏,要关停报社。

听到消息的朱植坐不住了。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好不容易走上正轨,说什么也不能让财路断了。

如果今月头条让官方否定了,那一切都完了。

不论哪个朝代,朝廷都是绝对的权威。

被官方打入尘埃的东西,就永远爬不起来了。

于是朱植决定亲自下场。

你不是说时评内容狗屁不通吗?

你不是说文笔粗俗吗?

那我就写一篇让所有人闭嘴的文章!

大明是一个初生的王朝,那什么事情是所有人都关心的?

那就是大明能走多远。

什么制度能够长治久安。

上到皇帝官员,下到文人士子,只要忧心天下,都会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能在这个问题上,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不仅能消弭眼下危机,更能瞬间打开局面。

哪怕朝廷不愿意,也得捏着鼻子认了今月头条的学术水平!

朱植火速下场。

再次拿出“十五先生”的笔名,写出惶惶一篇《论王朝周期律》。

第一时间送到京城报社发表。

一时间,京师震动。

文人士子对此文争相称颂。

而朝廷百官们,则是对文章观点分成两派。

一派认为这是一派胡言。

一派认为这文章写出王朝更替本质原因。

两派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时带起朝廷风潮。

这一下,彻底把今月头条的名气打开了。

不管讨厌的还是喜欢的,几乎所有官员都知道了这个报纸的存在。

然而他们不是重点。

今月头条是好是坏,是生是死都不是百官能决定的。

能决定这件事的是皇宫深处的那个老人。

而现在,这个老人,正在全神贯注的阅读这篇文章。

他时而赞赏。

时而锁眉。

时而激愤。

看到忘我时,总会忍不住拍桌惊叹。

“原来每一次王朝更迭,就是土地的再分配。”

“当土地再次兼并,就会进入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就是天道,不论君主是否贤明,不论官员是否清正,当历史走到这个时候,新的循环就会开始!”

“什么是天道,就是自然规律,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无论是皇帝,还是圣人,都不能跳出自然规律。”

整整一个时辰,朱元璋把这篇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

每一句话,都能让他沉下心认真思考。

这篇文章与儒家文人的视角截然不同。

看下来的感受更加现实。

把一切的道德,天命,这类心证的问题剥开。

然后把历史掰开了,揉碎了放在眼前。

看完后,朱元璋只有一个感受。

那就是酣畅淋漓!

很多以前冥思苦想的问题,现在豁然开朗。

这文章好不好?

在朱元璋看来,实在太好了。

以前在儒家的思想框架下,他能看到的任何问题解释,都跳不出儒家框架。

并不是儒家不好。

而是他发现,真到治国这一步,儒家还是太虚了。

不论什么问题,儒家第一个解释永远都是道德。

用道德要求别人,用道德要求自己。

好像只要大家都遵从道德,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不是每个人都是道德完美的圣人,现实是大家都是自私的人,于是现实问题根本无法用道德解决。

而今天,他终于看到对问题的第二种解释了。

一股崇敬之情在朱元璋心里油然而生。

“此文,非圣贤不可撰写!”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