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时间不多了
第五章:学习领军(旧版)

走一生

军事 |  架空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中山郡,唐县西北侧的某处军营中

“主君,这是各营汇报上来的帐篷损坏数量,请主君批示。”李牧将一叠文书呈递给黄正道。

“为何左三营损坏的帐篷如此之多。”黄正翻阅了一下,开口问道。

“根据禀报,左三营昨夜不慎走水,另有三人被烧死,十二人受伤。”李牧道。

“伤兵何在?是否查实?”

“已送往后六营安置,确是十二人,都是烧伤,已派人前往左三营查询,确是不慎走水。”

“我记得左三营的位置的侧面应该是有条小河的吧,居然让火势蔓延如此之大,说明左三营不仅都尉治军不严,遇事慌乱,其余军官也是废物,着令贬去左三营队长以上军官,由司马推举合适人才接任;

走水军士致人死亡,判斩首。”黄正闻言沉思了一下,又翻了翻文书,再看了看一边的地图,下达了处置。

“主君英明。”

随手将其他营汇报上来的帐篷损失处理,让后勤的人、进行更换,黄正这才松了口气,甩了甩发软的手臂。

软的不是手,是人心啊。

虽然自己有逆天的金手指,可以遍查忠奸,但如果他自己本人的威望不够,以后看到的数据估计也会非常感人,所以黄正是决定要做一个马上皇帝的。

要做一个马上皇帝,首先就要坐好一个主帅,所以在从卢奴出发前往恒山关的时候,黄正就向李牧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且表示愿意学习。

更何况黄正还握有地利这样强悍的金手指,要知道,在电报,电话这样划时代的逆天科技被研发出来之前,战场上的消息往往都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滞后性和错误性。

很有可能一支刚刚取得胜利的部队在派出信使报捷之后,就遭遇敌人的围攻为覆灭,使得军队的主帅为此做出错误判断,导致战局的失败;

也有可能及时传回来了消息,但军队主将或者信使对于敌军的叙述以及判断不够明确,进而影响了主帅的判断等情况。

而手握地利的黄正,在开疆扩土上可能比不上李牧,乐毅这些天赋了得的千古名将,但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黄正就是绝对意义上的神将。

黄正自认为,他没有必要去浪费这样几天的金手指。

李牧自然也没有保留,当天就开始对黄正的教导,只不过他并没有让黄正学习兵法,也没有让黄正练武艺什么的,而是将帅案上的十几份文书交给了黄正,让黄正来处理。

这些文书里面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军队每日的粮草消耗,军鞋军衣破损更换,帐篷损坏更换,各营的行军次序等等。

实际上黄正面对的情况已经够轻松了,他自带挂件,后勤官是贪是廉他一目了然,换了几个后勤官之后,粮草问题就基本是走个过场,军鞋军衣帐篷这些也基本如此。

主要还是行军的次序,哪支军队走前面,遇到袭击可以轻松应对,至少能稳住阵脚,不至于一冲就散导致大军没有准备反应的时间,哪支军队走在后面,协助保护粮草,并且堤防后方的敌人等等。

还有每天扎营时,哪支军队布置在那个位置,大营应该怎么扎,虽然军队就是这支军队,但是每一天到达的地方不一样,或许昨天可以扎营的方位,今天就是一片森林,一处沼泽,应该如何改变。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作者目前没有想到的问题,都需要黄正自己去领会,去学习,即便是如此,黄正现在也感到吐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而且没学到一样,李牧就会将该类事务交给自己来处理,锻炼自己的能力,完全没有时间到外面策马奔腾,完全没有时间去村里发掘美女,太恶劣了啊。

根据李牧所说,自己现在处理的还只是中山军这次跟随出征的五万人马而已,当初赵国攻打中山时,赵候雍处理百万大军的事情,轻松自动,还有闲心去打猎,啧啧。

至于学习兵法,李牧并没有阻止,但也没有多支持,他的意思,只要黄正能够将军中事务处理好,接下来只要和他打几仗,学会灵机应变就可以了。

毕竟黄正的起点各别人不一样,他不需要有多能打仗,只要会用人,战场临机事宜,看得还是临场的将军,黄正需要做的,就是将合适的将领派遣到合适的战场,为他们提供好后勤,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就够了,如果黄正真有天赋学成一代名将那最好,没学成也无所谓。

更何况,在李牧看来,兵法学的就是一个理论,战时根据情况,将各个部队安排到适合他们的位置,高明的主帅会通过一次次的调动,遮掩自己的破绽,寻找敌人的破绽,但这也不是看兵法可以学到的。

当然也不是看兵法就没用,只是兵法这东西,实在太讲究天赋了,有的人出身贫寒,运气好弄到一本兵法,后来成了一代军神,有的人将门世家,从小在军营里长大,各种兵法都读了,会背了,还会倒着背,依旧被人随便吊锤。

兵法主要还是一个理论,让你知道什么东西要注意,什么情况适合怎么做,但并没有定死,也定不死,真正遇到了问题,还是要看实际,兵法最多就是提供一个参考。

这里要说一下,中山军是黄海时期以自己老部下为基础建立的,总兵力达三个军十二万:

其中左军将军统兵两万,镇守蠡吾一带,防备齐国;

右军将军李神福率领三万镇守北平,蒲阴一线,防备燕国,

恒山关原本的守军只有五千左右,毕竟北面的代郡和雁门也都是赵国的疆界,恒山关留兵主要还是防备流寇和渗透进来的小股部队。

后来随着赵国的实力不断壮大,齐国和燕国自己的问题也不少,自然不敢撩拨赵国的虎须,反倒是北面的草原时常南下搞事,赵国的国君可不是各怕战的人,时常进入草原扫荡,每一次出兵都要求中山出兵助战。

于是在五年前黄海就让李神福兼管一下蠡吾的防务,由郭威率左军三万兵马进驻恒山关,这三万兵马,加上恒山关原本的五千驻军,时常在郭威的率领下,北上草原,搅风搅雨。

中军将军,自然就是李牧了,率六万人马驻守卢奴,保护中心之余,也可以支援四方。

其余五千人马则分散在中山国各县城,负责保护地方的安危,时当乱世,即便是黄海治理有方,隔壁其他地方还是免不了混进流寇强盗,需要兵马征剿,有的县安排几百,有的县只有百余人,按需分配,由当地县尉统领。

这次黄正出征,随军携带了五万大军,还剩下一万负责留镇卢奴。

此外,黄正穿越过来之后,又授命乐毅组建新军,给了三万人的编制。

当然,黄正手底下的这十五万大军,也不全都是他自己养,毕竟诺大的赵国,手握两个都市,拥兵百余万,黄正手里一个都市也无,就敢拥兵十五万确实是有点过分了,即使是开挂也不是这么开的。

这些兵马里,有八万是算进赵国国家总兵力里的,名义上是赵国的部队,只不过征兵,训练,军官任免等权利全在黄正手里而已,这八万兵马的给养,都由赵国支付,当然如果发生战事,黄家也是需要出兵的,这八万就是额度。

所以黄家要养的兵马,是四万,靠一个中山还是勉强能供应得了的,毕竟中山之地在黄海的发展之下,商贸非常发达,又正好此处燕,齐,赵三国交汇,走远一点,过了雁门就是晋国地界,每月收货的财货就非常巨大。

虽然现在在黄正的命令下,乐毅又征召了三万的新军,眼下还在依靠黄家的多年积蓄,但只要等黄正空闲下来,想想办法,还是可以腾得出这三万人的补给。

好歹是个穿越者,别人都白手起家建立诺大基业,他这开局诺大基业做支撑,要是连个三万兵马都养不起,会很丢人的,黄正可不想做这样丢人的穿越者。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

开启懒人阅读模式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