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游
第三章 太史局内寻星图(上)(旧版)

赤晴愫愫

武侠 |  古典 设置
瀑布瀑布
从本章开始听

长安城内,风雨晦暝。

发丝半白的白袍道人慢步于含光街上,绣有云头图案的双脸门鞋缓缓踏在青石板上,和周围落在地上的雨滴形成了一种奇异的默契,似乎皆是自然而成的造物。

倘若有深谙练气之术或是武法功学的人在此处,便能看出这道人已快达至的玄妙境界了,这是性命双修中的“性”的体现,

性命双修是道门修行中避不开的话题,所谓“修得一分性,保得一分命,”亦或是“命兮,性之所倚;性兮,命之所伏,”等说法更是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它与实力并不挂钩,实力到了未必便有这等玄妙境界。但倘若有这等境界,所体现的妙处自是不少的,单是显与其外的便有诸般神异。

恰如这道人雨中漫步,却不做遮掩,雨水亦无法近身,此便是其一。

如若有人此时靠得近些倾耳而听,便只能听见雨滴落地的嘀嗒声亦或是狂风呼啸的声音,而本应发出重响的踏地声却是无端消去了,这是其二。

如此种种,皆为此境道妙。

这雨中踏步而行的白袍道人,正是先前进宫面圣的李含光,如今的上清派茅山宗之主。

李含光,永淳元年生人。本姓弘,因避孝敬皇帝李弘庙讳而改姓李,号“玄静先生”。在他十八那年,立志求得道妙,便于兴龙观以清行度为道士。

道教中,最有影响力的道派分别为正一宗坛的龙虎山、上清宗坛的茅山,以及灵宝宗坛的阁皂山三家,合称三山符箓。龙虎山乃道教祖庭,有“碧水丹山天下绝”的美称。茅山与之相比,虽是弱上一筹,却也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名。能执掌此地者,能耐自是不会差的。

司马承祯正是上一代上清派茅山宗之主,这老道一生经历亦可称传奇二字。曾多次赴京,被媚娘,玄宗等人看重。在汉谣魏什上亦是造诣颇高,甚至有“仙师十友”的美称,终于时年九十六岁取得上乘道果,羽化飞升而去。

开元十七年时,李含光于阳台观师从司马承祯。两人甫一相触,司马承祯便赞其为:“真是一位玉中境之客。”

司马承祯所言相当于是钦定他为下一代的上清派茅山宗之主了,乃因道教记载中飞升后有六界三十六重天之说,第五界乃三清天,分别为玉清天,上清天和太清天。其中玉清天又名玉清境,

在司马承祯羽化飞升后,本就是德能俱备的李含光便成了这上清派茅山宗之主。

雨中,李含光踏着青石板,忽而想起了刚才殿堂内那一幕。

长生殿内,那位人君交托他两事之后,曾十分感叹地言道:“朕见到含光,便知司马道兄仍在世间!”

思及此处,他眼前似浮现出那老道的慈笑,想起了先前几年同于阳台观书经载道的日子,不禁轻声叹道:“恩师……”

羽化飞升本是幸事,修道一世不就是为了明理悟道,成那天上仙,见识更多吗?李含光先前虽为恩师达成夙愿感到欣喜,但在这寂寥雨夜里,却觉些许悲苦涌上心头。

情绪忽而转变下,他倒是失了这真意,从那自然而然的玄妙境界内跌了出来。紧接着,李含光的发丝便被雨水打湿了,苦笑一声后,不由加快了步伐。

凄风苦雨中,长安灯火廖若晨星,目力于墨色中难以展向远处。黑云蔽月无光,人间阴气丛生,生气消隐。

李含光行至数百步,前方正是长街转巷拐角处,过了此处,目的地便不远了。此时,他心中传来一股异动,鼻尖亦是嗅到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味。

故而他停下脚步,目视前方,右手缓缓扶住身后剑柄,屏住声息。如此小心行事,缓步至拐角处,果是发现前方两处黑气聚合,原是两头鬼物相斗。

左处那鬼物,肥头大耳,头颅上长出一角。它的四肢短小,左脚处挂有一玉环,右手握住一面旗帜,手腕间挂着一串念珠。正是民间传说中,三十六鬼之食气鬼。

传闻中,凡是身体虚弱,或病重的人,应有人守护,否则为此类乘机而入,吸取其气,人就会死亡。

右边那鬼物,类似蟾蜍般趴伏地面,全身流脓恶臭难闻。头颅扬起,脸部类似兽皮般模质,下巴长垂于地化作道道触须,民间传闻中正是瘟鬼。

两道黑气交缠之下,城内怨气哀念受到吸引牵扯至此处,使得两头鬼物气息越发壮大。随之两鬼相扑,竟是互相撕咬起来。

撕咬一阵后,食气鬼已是不敌,被蕴鬼活生生咬下了半边脸。它吃痛叫了一声后,将手上念珠扣落开来,化作道道阴风扑向了蕴鬼,将触须打落大半。

李含光见得此幕,心觉蹊跷,如今这场大雨虽来的诡异,冲淡了人气。但天子足下,国运兴隆,怎会生出鬼物。这等鬼物更像是有人故意布置于此处,设法消磨自身时间。

他心中暗忖,若是自身未失先前那真意,这等鬼物灭去倒也不难,如今却得耗费一顿功夫了。好在这等鬼物无甚灵智,不若设法将其困住,待取得那物再做打算。当机立断下,李含光施展出了《上清大洞真经》内的符篆封禁之法。

只见道人以指代剑,剑指在空中划出道道金光。道袍中一块小印闪烁光芒微微晃动,引动四方之气聚拢而来,此印正是帝师之印。

唐高祖时将道教列于三教之先,唐高宗则将《道经》列为上经,同时尊道教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奉李耳为祖。故,道士在唐朝地位较为尊崇。帝师之位,权势之大可谓是位极人臣,只因其为道教执牛耳者。

如今,新任帝师尊名虽还没有广布天下,但是已得天子亲任。人道念力急涌之下,附近弥散的人气一瞬之间已被聚拢帝师印间。

“封!”李含光一声轻喝,人道之气化作指间金光,作符篆状,大绽华彩成金网状缠绕附拥鬼怪之处。

这等异象之下,两头相斗正酣的鬼物方才发觉有一道人隐在不远处。不谋而合之下,两头鬼物已是停下了撕打,向道人撕咬而来。

鬼物反应虽快,但金篆更快。一息之间,便将它等束缚其中,此地鬼邪之气尽皆销匿。

做完此事后,李含光人身窍穴之力运转,遁法疾驰下,不消片刻,已是到达了太史局门前。

太史局,原名为太史监。武德四年其更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后,光宅元年媚娘将其更名为浑天监;景龙二年,景云元年其名又反复更改,终于开元十四年时,更名为最初的太史局。

其名多变正是唐朝权利争端的一种缩影,此部受皇权直命,行职以观测天文、撰定历法、颁布历书,并进行有关占星术及灵气象的观测。

李含光步入此地后,此时虽已是子夜时分,太史局殿宇内仍是人声鼎沸。局内使用轮换制度,白日进行文书记载,夜晚则为星象记录。

唐明皇吩咐李含光有两事,第一事便是于太史局内寻得一物,此物名唤《敦煌星图》,长约一丈二尺,宽约八寸,全图按三种方式绘出一千三百五十多颗星,中为紫薇星垣,配合推算之法方能显其神异。

李含光经明皇提点,知晓太史局内有一扇暗门作为地下的通行之处。故他一进此处殿宇,便取出唐明皇所赐帝师印,疾步而去。

疾行途中,殿宇内众人见这道士脸生,连忙上前阻拦。待得众人靠近了些,见到这道士手持帝师之印,知晓这是明皇所遣,于是告罪一声,尽皆退散而去。

少了阻扰,少倾,李含光已是寻至暗门处。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

自动订阅最新章节
APP听书(免费)
精品有声·人气声优·离线畅听
活动注册飞卢会员赠200点券![立即注册]
上一页 下一页 目录
书架 加入书架 设置
{{load_tips()}}
{{tt_title}}
00:00
00:00
< 上一章
< 上一章
下一章 >
下一章 >
章节加载中